人生七年8

评分:
6.0 还行

原名:56 Up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五十六 / 56岁起 / 人生七年第八季

分类:纪录片 /  英国  2012 

简介: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

更新时间:2016-09-27

人生七年8影评:突然想晚一点和世界和解



英国BBC《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以时间为跨度,每一集由采访和回顾组成。12个孩子从垂髫小孩到耄耋之岁的人生经历在影片中被呈现。从他们的时间简史般的影像时空中,可以窥视整个英国社会个体存在的人生百态缩影,宛如一段开放性的、流动的人生旅程。从中也可以体味他们的命运无常带来的喜怒哀乐。导演以时间为叙述轴线,以12位真实个体的人生轨迹为社会剧本,犹如上帝之眼,带领观众默默观看和倾听时间隧道里演绎最真实的人生戏剧。作为纪录片创作,导演艾普特也极富专业、创新性和灵动特性,估计一直拍下去也能创一个吉尼斯纪录哈哈。

《人生七年》的创意灵感源自该片耶稣会的一句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编导挑选了l4个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孩童,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蓝领或乡村,有的来自私立贵族学校;有白人,也有黑人。通过他们的人生成长故事(以7年为一个人生段落,记录下他们7年来的人生变化和感悟),拍摄了l4岁篇、2l岁篇、28岁篇……直到2012年播出的56岁篇。

如果说以七年为界来记录一个个人生节点并不算开创性的话,那在选取人物时,明显带有导演组很大的企图——即是通过影片来揭示、批判英国社会的阶层固化现象: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这样一个主题构想。导演在片中充满自信地宣称: “把一个七岁孩子交给我,我会展示他成年时候的样子,这也是英国未来的缩影。”

事实证明,艾普特用他几年的追踪拍摄基本验证了他当初的社会学命题:富人孩子基本不会偏离精英社会的培养期望,穷人孩子仍然无法脱离底层生活。像安德鲁、约翰这样的富人孩子一直没有偏离制造精英的“传送带”,从富人区私立学校到牛津、剑桥,再进人律师、政界之类精英行业;而像西蒙、保罗、杰茜那些底层孩子,似乎从来没有去争取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地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如家境贫寒的乡村孩子尼克,后来考上牛津物理系,当上大学教授,成为命运手掌里幸运的漏网之鱼。

但是,《人生七年》由时间雕刻累积的文化内涵远远超当初的设想,或者说再去穷追阶级固化、社会隐疾这样明显带有社会实验验证的主题已经并不是重头戏。随着岁月带给每个人生的历练,他们呈现的人生状态和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启示意义,而是对于人类有了更大的象征。他们在社会、国家、家庭中扮演的社会角色,他们面对际遇无常的反应做法和心态,他们面对成长、亲人离去、爱情、衰老甚至死亡的观念和选择,这无疑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情。

导演及时调整了他的题材导向,在每一段的系列呈现中,除了最初设定的阶级的变化的关注外,他将镜头转向了每个人的生活,关注他们关于爱情、政治、家庭、事业、宗教、公益等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在12位截然不同的人生中,可以挖掘出无数可以供进一步探讨的题材。通过镜头语言的组接,也可以层层深入,将社会的无数剖面展现淋漓。

题材选择的导向和侧重也渗透了导演的主观意图,7岁到56岁,48年的约定,让导演本人也对自己的拍摄的人物带有了很大的情感,他本人面对的人生主题也一再改变。从面对孩童的绝对优势的成人地位到同处老年的类似朋友的关系,这让每个话题探讨起来都有了更加深厚的意味。

恩,下面要从拍摄创作来夸夸导演~\(≧▽≦)/~啦啦啦

(一)开放性的叙述结构
《人生七年》的最大魅力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感。让时光来雕刻每个人的生命故事,时间是真正的导演,是隐藏在幕后的主角。导演唯一能确定的是12位小主人公人选,至于他们各自的生命故事如何演绎,发展,谁都无法预料,只能交由时间的魔杖去描画。因而,影片很多地方意外连连,引发了观众广泛强烈的兴趣。

当然,与通常的人物纪录片不同,《人生七年》不是从人物的命运故事为切人点拍摄,而是理念先行,预设可能的结局,用镜头记录进行验证。为此,所有的初始采访、话题设计都既要适用于7岁孩子,也要能被用在今后数十年。梦想、恋爱、金钱、友情、政治或者宗教等永恒的话题,成为贯穿系列片的采访母题。孩子在最初部分被分成不同的组别或群体,从而强化他们最初设定的社会形象。影片中关于阶级的议题有规律的出现,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艾普特预先设定的受访者由其在英国社会制度中所处的阶级地位所发出的声音和看法。

艾普特虽然在当初把那些年幼的孩子当成他社会学实验的“小白鼠”,但却聪明地采用了开放式的话语结构,弹性地包容各种批评质疑。随着影片拍摄,孩子们在长大,不再像以前那样乐意受其摆布时,他们就如同写实作家笔下的人物对性格发展会有自身的要求,导演必须尊重并更多关注人物的真实命运。

影片中尼尔的人生起伏无疑牵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尼尔在伦敦郊区长大,7岁就梦想考牛津,未如愿。因患精神紧张症,21岁尼尔从迪恩大学退学。当过建筑工人,后长年在英国西海岸流浪,到36岁仍不知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看到他穿着破旧风衣在瑟瑟寒风中踽踽独行,拎着旧皮箱在公路边搭便车,谁都会怀疑他的人生基本已经完蛋。42岁时他在伦敦已是民主党议员,49岁担任地区议会的议员,到北部社区委任职。一定程度上,尼尔的传记透露了过去半个世纪间英国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中产阶级的期望,面对期望落空的一筹莫展、精神低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党统治的风云变化。

而这些全是无法预测的。借由极具戏剧性的人生,《人生七年》建构了流动性的叙述结构。在第一部影片时,具有前瞻性地邀请孩子们参加的动物园游行,宴会和自主游乐场的群戏,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展现,并成为后面几部影片导入人物的预先介绍和铺垫。在孩童时期的状况和性格自然和成年期的他们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恰恰又构成了影片的戏剧性。

正如怀特谈及留白时说到 “任何叙述不管看起来多么完整,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另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之上,后者本应包括在历史的叙述中,实际上却被遗落。”虽然是七年一次的人生的回眸,但是每一个片段的截取都带有他们的人生烙印。当一个个人生片段被放置在一处时,戏剧的张力就出来了。

(二)客观与主观并重,注重细节把握
巴拉兹赋予记录片 “用画面记录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纪录片提供的本身就是一个事实,而且这个事实是多义的,并不单一。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去体会作品的含义,但并不排斥导演的巧妙的引导,这种巧妙的引导被隐藏在选择哪些事实、不选择哪些事实、强化哪些事实等,而这再现的事实中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比如在《14 UP》中,苏西在她家的草坪上接受采访,这个年纪的她叛逆,但依旧维持着名媛的风范。正当采访进行时,苏西家的猎狗追赶着一只野兔,瞬间野兔成为猎狗的嘴下饕餮。艾普特觉察到了苏西脸上无动于衷的表情,于是立即进行追问:“这个场景对你来说很普通吗?”“是的,生活里不都是这样吗?弱肉强食。”短短几个镜头把苏西表现出的叛逆、冷酷、愤世嫉俗刻画得淋漓精致。在创作者看来,冷静客观叙事,注重细节把握都是能全方位体现人物性格的素材,所以并无掩饰。

用细节这样的符号来构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艾普特并不吝啬。《36 UP 》中拎着旧皮箱穿着破旧风衣,在寒风瑟瑟的公路边踽踽独行等待搭便车的尼尔失意之态毕现;《7 UP 》中始终闲不下来托尼在课间找人打架,课堂上回头讲话开小差,在游乐园像个小猴子一样东窜西跳爬上竹竿,活活刻画了一个调皮活泼多动的孩子形象;同样在《7 UP 》中的小个子布鲁斯在人群中做体操时的一段画面,单纯,稍显怯懦,天真却善良,正如他后面所选择从事的职业和人生一样,具有先验性。

同时在剪辑手法上,创作者发挥的余地就更大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被用来捕捉被访者的表情和动作。各个年龄段的特写镜头被剪辑在一起,观众看到的是随着时间不断推进,被访问者连续性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动作的变化,以及这些剧中人物性格的演变过程,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及其所带来的影响。《56 UP 》中有一个易被忽视的镜头组接:7岁的尼克走过乡间一片山坡悬崖,相同的拍摄角度,56岁的尼克再次从那块山崖走过。镜头无语,却呈现出无比真切的时空沧桑感。

而苏西这一段剪接也极有趣味:
苏西l4岁时:(这片子)我觉得可笑到极点,一点意义都没有。
苏西21岁时:我14岁的时候不想被拍,我知道我很难搞,因为我非常反对这件事,我是在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做的。当时发决不再做,结果现在我又来了。
苏西49岁时:每隔七年,你就好像把丢出去的鞋子再捡回,慢慢诉说,这不太好受。谁知道七年以后还会不会拍?总之,我希望自己明年过了50大寿,就可以下台鞠躬。
苏西56岁时:我当时很笃定自己不会回来,结果⋯⋯(笑),我想可能是我有一种可笑的忠诚感吧。
艾普特将这种手法形容为 “人生快照”。

前面几期导演倾向于做不同社会地位的角色对比,将不同的人物对于同一个议题的看法剪辑在一起。有时也会将不同阶层的受访者对彼此的看法剪辑在一起,形成冲突和戏剧性。到了后面几期,随着人物故事的丰满和家庭成员的介绍,影片的内容变得庞大博杂,主题的侧重也转向对于人物故事的叙述,因而也采取了每个人物一个段落的处理方法。层次鲜明,结构清晰,便于观众详细了解。

(三)采访与主题呼应,注重多重性
在前几期节目中,采访双方处在不同的量级上,所以多是导演在把握方向,通过设立诸如政治、选举、爱情、家庭、未来职业等议题来展现每个个体的不同。在《21 UP》以后,艾普特开始让参演者在镜头面前有更多的发挥,引导他们谈论各种话题。他指出:“随着参演者的成长,他们的谈话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他们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仅使采访更加容易,也给观众一个机会去更好地了解每个角色。” 并借助蒙太奇剪辑,纪录片将这些参演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组合起来,很好地展现了参演者人生观的演变。

在拍摄交谈时,“镜头感”提醒他们是面对无数观众。或坦诚或掩饰或表演,种种复杂考虑难免干扰导演的采访预期和效果。艾普特用开放的结构,不刻意回避,真实记录之,甚至把对影片和导演本人的抱怨、质疑都如实呈现:
艾普特:为什么我们对这个节目感到恼怒?
苏西:问题在于没办法全面。你看到的只是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某个片面想法。这当然跟节目的时间限制有关。因为如果要真正知道所有人真正的想法,得连续拍好几个月才行。

在交谈中,艾普特对于他的采访者并不明显流露出态度倾向。虽然这也让他因为温和的提问而备受诟病,批评者认为他不够深入。艾普特描述自己的采访风格谈到“我认为这是让他们感到厌倦的过程,透过沉默,我完成了采访过程。我只是闭上嘴巴,把说话的机会交给他们。”

不过在实践中,他的提问却不乏犀利和敏锐。《21 UP》中,艾普特对三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女孩问及“你们跟苏西比,谁在社会等级的另一端?你们觉得你们的机会和她一样多吗?”“你们会为钱发愁吗?”这类问题时女孩们的反应强烈,表达了导演将她们和苏西比较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不满。在很多受访者沉默的关头,他总是小心追问,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最终的答案。

每个受访者人生的差异也使艾普特采取了差异化策略。布鲁斯在七岁时立志做一名传教士,在后面的采访中,关于宗教的探讨就不可避免。约翰一直向往从政,关注国家的大政策和阶级的问题也成为他们一直关注的议题。当他们老去,话题也转向了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现状的具体问题的看法。56岁的杰基失业在家,被一群孩子所累,但她也依旧在寻找和期待真爱的到来。这些都是通过采访进行的呈现。

伟大的不是人,是时间。是对时间的尊重和共处。

《人生七年》把镜头转向普通人,关注被宏大叙事的光辉所遮蔽的真实个体的生活与人性。它具有强烈的纪实美学特性,强调直接、坦率地拍摄特定人物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事件,整个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尽管它带有初期的政治阶级性意图,但是在后面它也转向了人文关怀的叙述角度。

不过,摄像机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被拍摄者的私人领域,导致内容的呈现极易触及道德底线,并引发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更可能因而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纪录片中,不同的参演者在特写镜头里面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诸如自信、羞怯、势利、智慧、仁慈和自私。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对人性形成了最直观和深刻的描绘。这也使得纪录片超越了原本的立意,即关注英国的阶级分化问题。在这里,剧中人物超越了只作为一个典型化的阶级符号,显现出了更为清晰和复杂的人生特征。

英国有十分久远和深厚的纪录片文化传统,加上他们国民性的严谨和务实的风格,让《人生七年》超越了一般社会学性质的实验纪录片。它体现的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关怀,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到了合适的立足点,通过对社会和人物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实现了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

最近爱死了英国佬的影视观~~~

OVER
补一个【参考文献】
[1]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
[2]应为众:《英国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映像分析与意义探讨》;
[3]王霞:《语言-故事-解释——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开心电影院,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开心电影院 kxd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