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

评分:
6.0 还行

原名:Watchmen又名:保卫奇侠(港) / 守护者(台)

分类:动作 / 科幻 / 悬疑 /  美国  2009 

简介: 由于邪恶势力肆意蔓延,一群具有超群实力的正义之士挺身而出,他们戴着面具,身着奇装

更新时间:2019-01-28

守望者影评:十年前票房扑街的《守望者》被低估了吗?

我遇见一位来自古国的旅人
他说:
有两条巨大的石腿
半掩于沙漠之间
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张破碎的石脸
抿着嘴,蹙着眉,面孔依旧威严
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谙其人情感
那神态还留在石头上
而斯人已逝,化作尘烟
看那石座上刻着字句:
“我是万王之王,奥兹曼斯迪亚斯
功业盖物,强者折服”
此外,荡然无物
废墟四周,唯余黄沙莽莽
寂寞荒凉,伸展四方。
——《奥兹曼斯迪亚斯》

1986年,《守望者》系列漫画问世,共十二册。该漫画不同于一般美漫,它的情节扑朔迷离,画面华丽优美,主题宏大深刻,深入探讨了正义的价值,对传统英雄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988年,《守望者》漫画斩获科幻艺术界的至高荣誉雨果奖,此前从未有漫画获得此项大奖。
1989年,导演特瑞·吉列姆(代表作《12猴子》、《格林兄弟》)打算将《守望者》拍成电影,最终因不满意剧本而停止拍摄,并认为这部漫改电影至少要拍成5个小时才能表达清楚原著思想。
2005年,《守望者》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评委给出了极高的评语“冷峻的心理现实主义之作,它是图画小说史上的一块丰碑。”
2009年3月6日,投资1.3亿美金的《守望者》剧场版(162分钟)在北美上映,首周票房3243万美金,荣获北美票房榜周冠军。然而在原著粉贡献完自己的绵薄之力后,《守望者》第二周的票房迅速下跌,最终北美票房惨败,仅收获1.07亿美金。在评分方面《守望者》也遭受了不少影评人的恶评,MTC评分仅56分,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可以说,十年前的《守望者》处于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尴尬位置,一边是惨淡的票房,另一边是原著粉丝的肯定与吹捧,评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由于扎克·施奈德基本照搬了漫画的内容,除了对结局做出小小的改动外,剧情、人物、分镜基本都跟漫画保持一致,原著粉丝把它奉为漫改电影的圣经;而普通观众则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它冗长、沉闷、不知所云,整部电影充斥着大量的倒叙,让人如坠云雾。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扎克·施奈德也不是完全服务于原著粉,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他也知道普通观众才是观影的主力军,只有让更多没有看过漫画的观众坐下来观看这部长达160多分钟的R级电影,票房才有保障。所以扎克·施奈德特意制作了电影开场的两个介绍性片段。第一个介绍性片段通过电视节目告诉观众此时美苏局势紧张,“末日时钟”的指针被拨到了差五分钟到午夜,全球核战一触即发。
第二个介绍性片段通过简单的回忆,告诉了观众守望者联盟的由来、主要历史事件以及民众对超级英雄态度的转变。这个介绍性片段极其流畅,而且十分注重细节,比如下面这个镜头:
这是美国民众庆祝日本投降,超级英雄侧影拥吻自己的女朋友,致敬了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之吻。
同时这也为侧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注意动图里侧影右后方红衣女性的面部表情,她原本是微笑着和身边的女伴说话,结果看到侧影拥吻护士后,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鄙夷和厌恶。
此时美国对同性恋的态度非常保守,对同性恋充满了歧视,侧影这一吻暴露了自己的性取向,随后不久就被民众枪杀。
就这样,在鲍勃迪伦的名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伴奏下,导演跟观众娓娓道来,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的人物,从民兵组织到守望者,从美国在广岛投掷原子弹到美国登月成功,整个画面极其流畅,在叙事的同时还做到了致敬、玩梗,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施耐得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普通观众更容易看懂《守望者》的故事。但是事实证明这样做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施耐德担心的问题:在没有重大事件推动故事剧情的情况下,如何抓住观众注意力,让他们在接下来的20分钟内接受大量超级英雄的出场。
要知道,这些超级英雄的名号根本比不上超人、蝙蝠侠、钢铁侠,很多人压根就不认识他们,除了曼哈顿博士这个发着光的蓝人有点超级英雄的气质外,夜枭、丝鬼、笑匠、罗夏怎么看都像是个变装的普通人,观众不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使得这些超级英雄趋向于“脸谱化”。于是,很多观众“失焦”了,他们不知道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谁身上。他们会困惑究竟谁才是主角?是那个面具图案会变化的男人还是全身蓝色的曼哈顿博士?
而施耐德的叙事方式使得失焦更加严重。两个介绍性片段结束后电影进入正片,从这时开始,扎克·施奈德几乎是照着漫画拍摄,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守望者》漫画。这样的叙事方式当然深得原著粉的喜爱,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心头之好被复刻然后推向全世界一样。 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叙事方式却会加剧他们的失焦。在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里,有非常多塑造角色的倒叙镜头。比如曼哈顿博士的诞生、曼哈顿博士帮助尼克松结束越南战争、笑匠和夜枭二代镇压“反对义警”游行,这些情节都是必要的,都服务于电影本身,然而当如此庞杂的信息以倒叙的、不连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时,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容易感到混乱,无法理解这些情节的用意,越是混乱就越是抓不住电影的主线,以至于有的观众看到后面甚至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电影究竟讲了什么故事”?就像《今日美国》评论说的:“随着故事的展开,影片反而变得越来越乏味、复杂而且容易被遗忘。”
另外《守望者》也不是一部主流的超级英雄电影,他的主旨并非弘扬英雄主义,而是反思英雄主义,这使它的基调是严肃的、压抑的,甚至可以说是黑暗的。当影迷谈起《守望者》的时候,只会拿诺兰的《黑暗骑士》和它对标。
在《黑暗骑士》里,诺兰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把蝙蝠侠拔高到了以往的超级英雄不曾到达的高度。而《守望者》则反过来,它不制造神话,而是尝试解构超级英雄这个神话。这里的超级英雄充满了悲凉的味道,他们并不是一直被群众喜爱,侧影因是同性恋被杀害,飞蛾侠因为酗酒被抓进精神病院,民众游行示威要求约束守望者......就如小丑对蝙蝠侠说的:“对他们来说,你和我一样,都是怪胎。他们只是现在需要你。一旦他们不想要了。他们会像赶麻风病人一样扫你走”。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它不断挑战你既有的观念,试图跟你探讨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对于想看超级英雄精彩打斗和拯救世界的观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当然也有观众试图去理解它,结果因剧情太过复杂而缴械投降。这不全是导演的问题,要在没有独立电影支撑的情况下让观众记住这么多超级英雄是非常有难度的,漫威的《复仇者联盟》之所能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提早布局,推出了单个英雄的独立电影,先让观众熟悉这些超级英雄,然后再来上演群英会。另外,剧场版是被院线删减过的版本,这影响了电影的流畅性和观感,不少情节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总的来说《守望者》的票房惨败是多方面的结果。
后来的扎克·施奈德又制作了《守望者》导演剪辑版(186分钟)和《守望者》终极版(215分钟)。相较于剧场版,导演剪辑版的确算得上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施耐得在剧场版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细节伏笔,使得电影更加流畅,更能体现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比如加入了夜枭一代的死亡:一群小混混对罗夏的越狱感到十分不满,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他们找到曾经和罗夏合作过的夜枭一代出气,于是曾经的超级英雄在《乡村骑士》的凄美配乐中,被小混混拿着奖杯残忍杀害。
而终极版则在导演剪辑版的基础上再插入了《黑货船传奇》的动画来表达一个隐喻(这个作品出现在《守望者》的漫画里),这部动画长达26分钟,充斥着疯狂、腐烂、绝望的气息,随处可见的残肢断手,不时出现的血腥场面,比电影本身更加令人觉得黑暗和压抑。
这个隐喻并不难懂,黑货船隐喻的就是核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后,核战争这艘黑货船留下惊魂未定的人们,消失在血色的夕阳里,没人知道他将驶向何处,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它永远不要靠岸,一旦靠岸,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杀戮,全球核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了人类头顶。而动画里的船长隐喻的则是维特。在扎克·施奈德看来,维特被伸张正义的愤怒迷失心智,结果因为担心全球核战爆发,不惜杀害无辜的1500万人来促使美苏结束冷战,把和平建立谎言之上。
但是,真的有必要加入《黑货船传奇》吗?别忘了扎克·施奈德是站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去评价维特,在我们这个世界里,1991年苏联将会解体,所谓的全球核战就像船长担心的杀戮一样,不曾出现过,这1500万人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守望者》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它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或者可以说是我们的平行世界。电影的很多线索都在提醒着观众《守望者》的这个世界虽然也有美苏冷战,也有尼克松总统和越南战争,但是跟我们的世界却存在着差别:
一、美国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
现实世界里,这场长达20年的战争以美国失败告终,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就此结束,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冷战中美强苏弱的局面被改变,“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的过度扩张,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政策。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不少国民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影响。
二、罗夏杀害水门事件记者
现实世界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并没有被暗杀,他们经过锲而不舍的调查,找到尼克松掩盖真相的证据,迫使尼克松在1974年因政治丑闻下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
三、尼克松连任5届美国总统
现实世界里,尼克松任期1969-1974年,最终因水门事件下台。
所以,在《守望者》的世界里,美国没有经历过战败,没有反思过战争,在位总统更是手握曼哈顿博士这个最强大的武器,坚信一旦发生核战胜利女神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平行世界里的1985年,当美苏再次对峙的时候,你是否会回忆起被古巴导弹危机支配的恐惧?
1962年10月24号,古巴导弹危机第9天,整个世界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一边是美好的人间,一边是燃烧着熊熊烈焰的炼狱。肯尼迪大胆地运用了博弈论里的边缘策略,把国防等级提升到红色二级,做出封锁古巴的决策,让整个世界往炼狱的方向倾斜了一点
:一、1436架美军轰炸机,145枚洲际弹道导弹进入警戒状态。
二、25万美军(二战后最大的登陆部队)在佛罗里达集结,随时准备作战
三、发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为90艘军舰护航,这90艘军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像铁桶一样封锁了古巴海域

做完这一切后,肯尼迪后把核按钮丢给了赫鲁晓夫,让他去决定毁灭还是和平。
但是肯尼迪显然没意识到在这么特殊的时期,人类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赫鲁晓夫手里。任何一个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导致全球核战的爆发。
1962年10月27日,美国飞行员查尔斯上尉奉命驾驶U-2战略侦察机前往北极执行采集空气样本的任务,结果导航系统在极地强磁场的干扰下失灵,再加上极光的影响飞行员无法依靠星座判断方位,在世界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查尔斯驾驶着U-2战略侦察机误入前苏联领空。
同一天,美军“兰道夫号”航空母舰带领舰队追踪前苏联B-59号潜艇,“科尼号”舰投掷了五颗训练用的深水炸弹逼迫潜艇浮出水面。与此同时,B-59号已经两天没和莫斯科取得联系,在深水炸弹爆炸和冲击波的震荡下,舰长瓦连京•萨维茨基中校误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响,愤怒的他拒绝浮出水面,下令准备发射核鱼雷。
这一天,几个小人物差点就按下了那个毁灭世界的按钮。
现在,1985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透过海面上的浓雾,你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阴影,黑货船又出现了,你能感受他正在缓慢地向你驶来。那份埋藏了20几年的恐惧再次填满你的内心,更可怕的是你发现这一次的美国一点都不畏惧,甚至希望可以一举毁灭苏联,哪怕付出整个东海岸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坐在末日时钟前的官员忽然变成了奇爱博士,面带笑容地讨论核战爆发后的损失,放佛这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而维特,这个全世界最聪明的人,这个速度快得能接住子弹的超级英雄,计划牺牲1500万人来结束美苏冷战,换来全球和平。
知道真相的你会如何评价维特?
正义?邪恶?救世主?屠夫?伟大?残忍?理智?疯狂?
要知道苏联在六年后解体的历史不一定发生。要知道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落下。要知道全球核战的午夜时钟可能被拨到零点。
总要有人做出选择。
所以,最终维特和罗夏的冲突把一个古老的命题呈现在观众面前:结果是否能证明“程序正义”?或者说“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何者更重要?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甚至可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不可否认,维特的选择充斥着功利主义,他对正义的标准就是社会福祉的最大化,所以在他看来牺牲1500万人拯救世界绝对是笔划算的交易,绝对是值得冒险的尝试。也许你不赞成维特的做法,但是至少你不会认为维特就是《黑货船传奇》里的船长,被正义冲昏头脑做出了不必要的牺牲,你不会天真的以为和平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你看懂了维特,你也就知道了罗夏的永不妥协有多么耀眼。
阿兰摩尔如果真的如我说所,在用《黑货船传奇》来评价维特的计划,那么个人觉得这个观点是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也许在大胡子看来,这种功利主义是不可取的,是不道德的,是非正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全人类同归于尽,维特的计划所指向的结局是一个惨痛的胜利。
因此,看到最后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无论是哪个版本,即使是被扎克·施奈德的拥趸吹上天的终极版也是在表达阿兰摩尔的观点。
于是在整部电影绝大部分内容都基于漫画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电影神作,还是漫画神作?究竟是扎克·施奈德厉害,还是说大胡子阿兰·摩尔、画师大卫·吉布斯以及上色画家约翰·希金斯太过牛逼?
公众号:光影扭蛋机

守望者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开心电影院,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开心电影院 kxd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