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

评分:
0.0 很差

原名:隐秘的角落又名:坏小孩 / The Bad Kids / Cat's Cradle / Bad Kids 隠秘之罪

分类:剧情 / 悬疑 / 犯罪 /  中国大陆  2020 

简介: 该剧改编自紫金陈推理小说《坏小孩》 ,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

更新时间:2020-06-23

隐秘的角落影评:不在牯岭街的少年杀人事件

《隐秘的角落》,更像一部职业罪犯的成长史。

张东升,别人眼里的好老公,现实却面临被妻子抛弃的命运。为了阻止离婚,他将岳父母推下山崖摔死。
朱朝阳,别人家的好学生,现实却是同学们孤立的对象,母亲工作在外,父亲则另有新欢,同样是数学天才,同样缺乏关爱,他和张东升的经历惊人相似。直到他和另外俩个小伙伴在爬山时,无意中拍摄到张东升的杀人照片后,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并裹挟着沉沦下去。
张东升没想到这三个小孩如此难以对付,他们甚至比成年人还坏,勒索、敲诈、杀人,在犯罪谋略上,朱朝阳简直是第二个张东升。
在紫金陈的原作《坏小孩》里,朱朝阳行为性质甚至更恶劣,妹妹被推下摔死,父亲也被他杀死。
当杀人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把证据链做足。
对于钟爱数学的朱朝阳来说,逻辑推理可谓炉火纯青,令人不寒而栗。
朱朝阳不再朝阳,他具备了职业犯罪者的条件。
孩子的一面是天真无邪,另一面可能是杀人狂魔
豆瓣时间专栏《罪恶的背后----人人必修的60堂犯罪心理学》里提到,美国学者雷克利斯认为职业型犯罪者有以下特点:
1、以犯罪为获取生活来源的途径(注意不是唯一途径)
2、犯罪专家,善于制定计划,选择被害目标并成功逃避侦查
3、精湛的犯罪技巧会得到传承
4、心理正常者 (区别于非职业罪犯)
5、技能多样化(就是都会,不是只会一种犯罪手法)
职业型犯罪者在行为上有一种最显著的心态,就是“杰作心态”。
由于犯罪心理结构的定型,他们很少对犯罪行为产生罪恶感,犯罪成功带来的反馈会慢慢的进化成要求质量的审慎心理,积极性的体验会持续的扩散开来,最终他们把犯罪的行为和过程,当做自己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去欣赏和改善。
职业型犯罪者一般多数是以财产犯罪为主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会涉及到不择手段的行为,因为对犯罪行为无负罪感,所以会把残忍的手段看作是一般的手段来实行。
职业型犯罪者大多具有双重的性格。
一方面从事正常生活,一方面进行专业的犯罪行为,而这两个性格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正常生活的性格可以是非常善于交谈,和蔼可亲等,而犯罪性格则时刻都可能残忍,冷漠,无情。
平日里沉默温顺的好老师,对爱人体贴入微的丈夫,谁能想到是一个偏执的杀人恶魔呢?
好孩子是如何变坏的?
人性本善,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孩子像一面干净的镜子,如果世界给予他们爱与善意,那他们便善良可爱;如果世界给予他们的是冷漠甚至敌意,那么残忍与暴力则操控着他们成长的方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代表作之一。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社会犯罪案件,他初中二年级同届的同学茅武把他同学兼女朋友刘敏刺死的事件,当时这个案件在媒体上被大肆报导,因为从来没有少年杀人的前例。
杨德昌借一个少年的暴力杀人事件折射出戒严时期台湾社会的压抑与残酷:青春不再是一个美好诗意的概念,相反变成了青春残酷物语。
乖乖学生小四,是一个优等生,是全家寄予厚望的孩子。自从去了联考挂车尾的坏学校,在那儿和小猫王成为好友,便常去小公园冰菓室鬼混。
夹在“小公园”和“二一七”帮派打架闹事中,他在学校认识了女同学小明,小四情窦初开。
但在交往中发现她挺来事的,有前男友Honey,也是小公园帮帮主,又结交其他人,包括向医院的小医生,以及新转学来的马司令儿子小马示好。
小四心生不满,他的种种压抑,包括同时父亲被政治迫害,自己被军训教官、训导单位重罚退学,几重心理压力交相作用下,竟然在与小明谈判中,持刀将小明杀害。
这是一个试图保有爱情,获取爱情,试图让爱情成为自己支撑下去的一切,但最终破裂的故事。
但是父亲形象的坍塌,周遭强大的社会压力甚至暴力,进一步刺激了他的犯罪行为,这一点,在朱朝阳身上有类似的体现。
严良自首后朱晶晶的事可能会暴露,朱朝阳害怕失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父爱,竟然对另外俩个小伙伴,严良和普普起了杀心。
就连张东升,在他与三个孩子第一次见面交易的时候,朱朝阳问他为什么杀人,他的回答是:
跟随妻子倒插门来到南方小城生活,一旦离婚,他将一无所有,于是痛下杀手。
巨大的社会压力下,长期遭受冷漠和忽视的他们,误以为杀人的方式,能帮自己夺回对生命的主动权。
虽然朱朝阳还是个孩子,可是如他所说:
“成年人眼里,刚出生的婴儿到十几岁的学生,他们都一概视作小孩。几岁大的小孩当然很简单,撒的谎也很容易识破,可是到了十几岁,小孩已经不再单纯了,可是他们还是把小孩想象得很简单。”
不要忽视小孩。
还是个孩子的朱朝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俩个朋友喝下毒药,却没有给出任何提醒,甚至在被父亲怀疑自己害死了妹妹后,起了弑父之心。
为什么有的孩子熊起来,连父母都敢杀?
父母在我们的生命里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重型犯罪的概念里,却一直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基本是针对父母的犯罪行为,弑父弑母。
2016年吴谢宇弑母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12月2日晚上9:30左右,湖南益阳,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吴某,用菜刀连砍自己母亲20多刀,把母亲砍死于自家二楼卧室内。
2020年一名15岁的山东女生谎称按摩,将母亲勒死。
12岁的吴某砍死母亲后,并没有慌张,反而显得很平常。他把两岁的弟弟哄睡着然后换了一身没有血迹的干净衣服,然后顺手把刀扔进了鱼塘里,回到家中帮母亲接了电话,回了微信,然后发微信给班主任,说吴某感冒了,明天需要请假,不去学校了。
一直到了中午,外公依旧联系不上自己的女儿,才又一次来到家中,上到二楼才发现女儿的惨状,而这个时候吴某依旧和外公说母亲是自杀,于是外公报警。在警察的讯问下,吴某承认了自己杀害母亲的事实,并说自己杀母亲,就是因为恨她。
这么严重的犯罪事实,是不是应该被重判?然而并没有,吴某被释放了。
原因是因为他只有12岁,没办法拘留,也没办法去少管所,所以释放回家,由自己的家长监管。
我国法律确实规定,14周岁为严重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就算工读学校,也需要13周岁才可以送去,而吴某犯案时只有12周岁。
抛开因为财产而引起的针对父母的谋杀,大部分的弑亲,发生的前提都是家庭关系的恶化,而这种恶化呈现的是一种增长和发展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或者是抑制不住。
关系越紧密,这种变化带来的打击和扭曲就越大。很多时候行为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原本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为什么会在这样的路上越走越远,而你越想去努力融合,往往带来的效果就越糟或者是越不明显,由于这种恶化而造成了充满了爱与憎恨感情纠葛的心理状态,于是在刺激下就会产生弑亲的行为。比如吴某案例中被皮带抽打后被激怒这个刺激。
在确定了“弑亲”这个行为的因素有“爱”、“憎恨”、“纠葛”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这种由及其矛盾的心理和无处发泄的情感所引发的犯罪行为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社会关系的结构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弑亲”特点的变化。
《罪恶的背后----人人必修的60堂犯罪心理学》里,张蔚老师将弑父弑母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弑君型。出于保护的心理去杀人,一般杀害的目标是父亲。
第二种,逃避型。为了逃避一些来自父母的要求而杀人。
第三种,偏执型。为了报复从前的错误而进行的杀人。
第四种,病态型。家庭关系太压抑,为了得到解脱杀人。
第五种,分裂型。这个类型比较特殊,也不多见。
父母的某一方消失,把孩子留守、不带,这种分裂带来了家庭这个社会关系群体的调节功能的丧失和畸形,不愉快情绪的挤压、并且无法在其他社会关系内得到排解,比如说,没有朋友,最终性格孤僻,情绪得不到疏导,人格逐渐变得偏执而杀人。
为什么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这些犯罪者,他们深层次、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者和犯罪者之间的不同?

犯罪者的需求不是都是变态的、不可理喻的,或者是无限膨胀的,他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只是他们满足需求的手段,选择错误。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错误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错误选择背后的逻辑和心理的变化,又给我们或者是他们带来了什么?
在《罪恶的背后----人人必修的60堂犯罪心理学》里,希望你可以学到你感兴趣的内容,更加了解犯罪人的心理,以及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从中思考解决方案、预防措施,发散思考,发现更有意思的犯罪心理学。

本文观点来自《[罪恶的背后----人人必修的60堂犯罪心理学]》
[戳这里],踏入犯罪心理学的世界。

隐秘的角落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下载电影就来开心电影院,本站资源均为网络免费资源搜索机器人自动搜索的结果,本站只提供最新电影下载,并不存放任何资源。
所有视频版权归原权利人,将于24小时内删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影视爱好者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Copyright © 2022 开心电影院 kxdyy.com